三川是地理概念,自古以来一直都存在。
三川是自然单位,是人们长期以来根据自然村相邻程度等因素而划分的区域。古时候当地人们根据自然村相邻程度等因素将自己所处的这片小型平原人为的划分为上川、中川和下川三 块平地。现在指上川、赵木川和中川乡这三块平地。后来,人们将上川、中川、下川统称为“三川”,三川之名从此产生。
2、五大堡的由来
五大堡是历史概念,只是在历史中的某段时期存在。
五大堡是行政单位,是后来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将三川及其周边地区而划分为五堡,除了三川还包括周边的一些地区。清雍正年间,清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三川及其周边地区设五大堡,即首堡(官亭)、丹阳部(中川)、赵木川堡(包括杏儿)、撒马堡(美一、美二、峡口)、赵化山城堡(今峡口一部、前河一部、甘沟一部)。五大堡之说由此产生。
3、三川与五大堡是包含关系
三川与五大堡虽然相似,但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三川是现在的官亭镇和中川乡的平川区域,而五大堡除了官亭镇和中川乡外,还包括前河、杏儿、甘沟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三川包含在五大堡里面,三川是五大堡主要的一部分。以三川人熟知的例子来说明,五大堡三川与清二村王家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说清二村王家,但是清二村不等于王家,因为清二村除了王家,还包括聂家、候家等。历史中只有而“五大堡三川”之说,却从来没有“三川五大堡”之说,原因就是如此。
五大堡和三川是包含关系,而不是相等关系。
三川与赵木川
赵木川位于三川西侧7公里,中间有群山阻隔,两地有条沿黄河小道联通。随着近年交通的便利,两地人们互相往来日益密切,有人开始对三川这一地理概念变得含糊不清。由于上川、中川和下川是连在一起、各川的村庄连成一片,所以统称为三川。而赵木川地区既没有与上川相连也没有村庄与其它川村庄连片,故赵木川不在三川范围之内。当地人们将上川、中川和下川都俗称川道,而称赵木川还是赵木川,二者分属两片不同的区域。
三川属于上川、中川和下川的合称。关于地区的合称,需要明白:只有连在一起而且名字相似的不同地区才可以合称。因为地区的单位是“片”、“块”,它是一个整体,不可能是分开的。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为了方便喜欢将名字相似的事物合称。湖南和湖北合称为“两湖”,湖南和湖北不仅相连而且名字相似,它们的名字都是“湖”字加上一个方向词,所以它们能合称。同理广西和广东合称为“两广”。但是不能将江苏和浙江合称为“两江”,因为它们名字不相似。不能将山西和山东合称为“两山”,因为它们没有相连。三川与赵木川不仅没有相连,而且名字根本不相似,赵木川不能像上川、中川、下川一样统称。
五大堡三川包括五个堡,它们分别是:黄土堡、东风堡、河西堡、大青堡和西风堡。这五个堡都位于中国的甘肃省兰州市区域,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塞。这些堡垒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防御和控制地区的角色,并且如今也成为了观光和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五大堡指积石堡、吕家堡、朱家堡、撒马堡、德化堡。
三川指前河、大马家、赵木川;
早期佛教在村民的信仰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个家务在寺院都有出家的喇嘛等僧侣。而在青藏、甘肃、内蒙等多地的三川喇嘛被称为“三川巴”而盛极一时,甚至个别僧人升至寺院“格西”位置。据调查,曾在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处均有“白家噶瓦”(即白姓出家人之家),且一切费用都是出家者娘家提供,因而被称为“特钦桑”(意为供者)。在村落的山神庙、村庙、崩康(即原意为万佛殿,在此指万佛如意塔),以及屋内佛龛中也供奉有释迦、观音等佛像;在平时祈福、安宅、亡灵超度等事项中请喇嘛念经;村民一旦步入老年就在家点香、炜桑的习俗。在白家庄祖坟滩上一父两母坟堆的表征,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也仅12户人家、曾“十男九僧”的情况证明,民众潜意识里有深广礼佛制度严重抑制了人口的发展,也演绎出了“三川喇嘛满寺红”的谚语。
现全村有统一的“喇嘛帝”坟滩(帝或帝帝,按三川土族语意为爷或爷爷),对“喇嘛帝”坟茔在“寒食”祭祖时也用草泥摸光后涂以白灰,这也符合“土人有二子,必命一子为僧”的记载。同时,道教在村民信仰中也处于重要的地位,如在婚丧嫁娶中的择期、日、时,男女相属八字,祖坟或院宅新建,以及人们遇有重大事情时均聘请道士(阴阳先生)进行卜卦测算。而村民步入老年后一般都参与念“嘛呢”活动,且念的是以《道德经》为主的经典,以及纳顿期间恭请“河州帝帝”巡游至村、庙中。
另外,萨满教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祈福禳灾、驱役鬼神等活动时请萨满巫师(法拉)、苯本子进行跳神捉鬼、指引方向,其中纳顿期间更是让法拉进行娱神。据调查,早期白家庄有一做“法拉”的人,但目前大多数村民对法拉等萨满教、苯教信仰已经很淡化了。
这里三川指前河、大马家、赵木川;五大堡指积石堡、吕家堡、朱家堡、撒马堡、德化堡。